大连搬家
您的位置大连搬家-大连搬家公司-大连长途搬家公司。 > 学生搬家 > 摆渡教师义务接送学生过河上学20年(组图)

摆渡教师义务接送学生过河上学20年(组图)

10/09/24 作者:Mapp 来源: 浏览

王勇准备开船,船上的孩子们看着老师,眼里充满了信任,王勇带着孩子过河,坚持了20年。王传刚摄
年仅10岁的孩子,早上4点就要起床去上学;一位教师义务摆渡,坚持了整整20年;村里人出去买东西,只能用船才能运回家。这一切,都是因为家门口的大河上,至今都没有一座桥。

这个地方就是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碑沟村,当地人称,一条大河横亘在村子中央,由于没有桥,他们祖祖辈辈都是靠船才能外出。2008年,本报记者曾经在这里采访过“摆渡教师”王勇。前日再次见到王勇,他最大的愿望,也是碑沟村全体村民的愿望——

因为没有桥——

摆渡教师”20年义务接送学生

在2002年之前,王勇还只是一名普通的代课教师,2002年才得以转正。转正前,他的工资少得可怜,曾有人请他去村委会任职,那时一个村干部的工资相当于代课教师的10倍,却被他谢绝了,因为在他的心里,孩子们才是最重要的。那时,他曾立下誓言——要做“孩子们的守护神”,正是这句誓言,让他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一直坚持义务接送河流南岸的学生到北岸上学,好几次差点丢掉性命,却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回乡做上“摆渡教师”

1990年被调到家乡碑沟村小学任教时,王勇已经在其他地方代课6年。学校在河流北岸,而他的家住在南岸,每天早上,他都要独自划着小船过江,到对岸给学生们上课,下午放了学再划船回家。

与他情况差不多的是河流南岸的那些十几岁的孩子。每天早上,孩子们的父母把孩子送过大河,目送他们上学,等下午放了学,再到河边接孩子回家。偶尔,孩子的父母们临时有事,就会让王老师帮忙接送一下,时间久了,孩子们渐渐习惯了搭乘王老师的小木船。一些学生家长直接找到王勇,对他说,“反正你也顺路,我们就把孩子交给你吧。”在王勇看来,这是一份难得的信任,他当时没有犹豫很爽快地答应了。从此,孩子的父母们不用再到河边接送,孩子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都会到河边等待王老师的身影。学生最多的时候,王勇每天要接送19个孩子上学,自己的小木船一趟拉不完,他就分作两趟、三趟。

20年不要一分钱

王勇在这条河上摆渡已经有20年的时间。一开始,他的船是借别人的,后来为了方便接送学生,他自费买过两条小木船。那个时候,他一直都是摇橹,直到2003年,经过村领导的争取,上级部门给他配备了一条大一些的铁船,这条船是机器船,速度比木船要快很多,王勇对它非常喜爱。
学校是每天七点半就要上课,王勇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要起床。从家里简单扒几口饭,他就开始检查船上的机器,到河边去等待学生。河水涨起来的时候,一直能涨到半山腰,王勇就开着船,到每个学生的家里去接人,单程最多要走10多公里,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早上七点多钟。
王勇说,每年他有两段时间最辛苦:一段是在冬天,河水还没结冰的时候,他很早就要起床,烧一些开水,烫一下船上的机器,不然机器根本启动不了;另一段是在春季河水落下去的时候,水量无法承载他的铁船,他只好一个一个背着这些孩子趟过几十米宽的河水。

铁船每年都需要维修,机器也要烧油,由于村上财政困难,这笔钱王勇都一个人承担了。王勇的父亲告诉记者,每年在接送孩子过河这件事上,王勇都要搭进去几千元。只有在实在钱紧的时候,王勇才会向孩子家长象征性的征收一点油钱,每个孩子每天五毛钱。曾经有一些孩子家长过意不去,找到王勇,想要塞给他一笔钱,被他拒绝了。他说他是一名老师,国家每个月都给他发2000多元的工资,他要对得起这笔工资。

孩子落水他跳河中

王勇每天接送十几个孩子上学,王勇妻子一开始非常反对。她担心安全问题。“一旦出现意外,咱们怎么面对人家父母?”所幸,王勇接送学生20年,好几次都是有惊无险,一直没有出现过事故。
有一年冬天,王勇送几个孩子过河,马上就要到岸了,有个叫于亚平的小女孩在下船时不慎被船上的绳子绊倒,没有站稳,一下子掉进冰冷的河水中。王勇二话没说,就放下手中的机器,跳入河中,把她抱了上来。当时,这个女孩的父亲也在河边,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见到王老师奋不顾身的一跳,他的眼圈一下就红了。后来,王勇向上级争取,给每个孩子配备了一套救生衣。

冬天河水结冰,冰面还不是很结实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王勇手中拿着一个大棒子,在冰面上边走边敲打前面的冰面,只有在确定冰面结实之后,他才会让后面的孩子跟上来。孩子们则仅仅贴在他的身后,他不说话,谁也不敢向前迈一步。
随着一些孩子毕业或者转学,河流南岸目前还有7个小学生在碑沟村小学上学,王勇现在的负担减轻了很多。前日,记者在学校见到了这几个孩子,其中年龄最大的尤明林已经念6年级了,王老师渡他过河也已经持续了6年,他说,在他的眼里,王勇和自己的父亲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48岁却已满头白发

王勇今年48岁,但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现在都是染的。他说,这20年来,他吃过的苦别人根本就无法想象,但是他并不后悔。
接送村里孩子上学,他早已当成了一项义务。有的时候,他临时有事,他的妻子或者父亲就会顶上去。他的妻子从小不是在河边长大的,对水并不熟悉,为了帮他接送孩子,专门学会了划船。
安全是王勇最担心的,在采访他的两天时间里,“责任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切”这句话他提到了足足有七八次。他说秋天雾大,自己好几次差点就跟别人的船撞上,每一次都很侥幸地逃过了。家人每天都为他提心吊胆,每天都提醒他注意安全。

有一年冬天,他开船送学生回家,回来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就掉入河中,当时周围没什么人,幸亏他水性好才捡回一条命。当他慢慢爬回半山腰的家中时,全身冰凉,把全家吓了一跳。当时,全家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极力反对他再接送学生,但是他仍然咬牙坚持下来。有时背学生过河,他的两条腿经常泡在水中,早早地患上了关节炎,现在他每天晚上必须用热水烫脚。
王勇不到不开席”

碑沟村有200多人是住在河流南岸,除了孩子上下学外,很多成年人外出时也习惯了搭乘王勇的船。每天早上6:30,是王老师的开船时间,下午学校放学,是王老师的船往回赶的时间。每天的这两个时候,河边都会站着三五个等船的村民,周末学校不上课,村民就尽量避免周末外出。

王老师的小船,俨然已经是一条“免费公交船”,河流南岸3个村民组的200多人,几乎都有过搭乘王老师的船外出的经历,王勇老师在当地有着很高的声望。村里老人曾立下规矩——“过年,王勇不到不开席。”谁家有红白喜事,也都必须请王勇到场。二年级学生陈伟的母亲对记者说,河流南岸几乎所有人家的孩子,王老师都摆渡过,单是这一点,王老师就值得他们敬重。
前年,王勇家里建新房,需要人帮忙,村里的五六十名青壮年不请自到,免费出工,这让王勇非常感动,他认为他的付出有了回报。他说,他有个儿子正在上高中,再过几年,他自己就退休了,他想让儿子也做老师,以后承担起接送学生的任务。现在每逢儿子回家,他都要儿子跟他学习划船。

特派丹东记者王传刚

共2页。 1:(辽沈晚报)
 
有时候孩子出门晚了,王勇的小船先走了,孩子的父母就要自己背着孩子趟过冰冷的河水。王传刚摄
 
下午放学,孩子们登上王勇借来的小船,准备渡河回家。有时候碰上孩子家长,他们都会搭把手划船。图中的女士是学生陈伟的母亲。王传刚摄
 
下午放了学,王勇领着一队孩子去河边坐船。就是这样,王勇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已经坚持了20年。王传刚摄
村子里的这条河是鸭绿江的一条支流,沿河前行几百米就能看到鸭绿江。碑沟村的村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他们对这条大河的感情很复杂。这条河是他们的母亲河,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依靠在河里捕鱼挖沙为生,可也正是这条河,让南岸近百户人家、200多名人口的出行变得极为困难。
村民说,以前水大的时候,这条河吞噬过很多人的性命,近几年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很多,才没有出过大的事故。

尽可能减少外出次数

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这是当地人对自己居住村子的描述。每年丰水期来的时候,这些沟沟岔岔全都灌满了水,水位能到半山腰,没有船根本就无法出门。正因为如此,河流南岸的人平时都是尽可能减少去对岸的次数。“每次出去,都是把好几件事攒在一起办,为一件事就过河太不值当了。”

村民王俊堂告诉记者,没船的人家有了急事,必须四处借船。“水浅的时候还能趟水,水深的时候如果借不到船,只能到岸边等着,找机会搭别人的船。”以前赶上水涨,这个村子经常有人掉进江里,运气好的能被周围的人救起,运气差的就再也没有醒来。王勇每天带领孩子们过河都是小心翼翼,再活泼的孩子一上了他的船也都立刻安静下来,他们对这条河有着与生俱来的敬畏。

王俊堂说,跟河对岸相比,自己家的庄稼施肥从来都是要晚半个多月。不是自己不着急,而是因为把化肥运进来太困难。为了节约成本,河流南岸的居民购置化肥农药,一般都集体一块弄。“就为了自己家那一点东西,装船卸船太麻烦了。”

祖祖辈辈划船上学

曾经有一个时期,碑沟村河流南岸有过一个小学,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学校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取消了。在那之前和之后,村子里的小孩上学,都要到对岸去。一开始,是家长们轮流去接送孩子上下学王俊堂今年43岁,他的两个孩子一个11岁,另一个13岁,都在碑沟村小学读书。他说每次都让王老师帮忙接送孩子,他觉得特别不好意思,一有时间就会亲自把孩子送到河边,直到孩子坐着王老师的小船过了河,他才会回家。
有时候不凑巧,孩子起床晚了,他只好一个一个把孩子背过河去。“那也就是水浅的时候,水涨起来,谁也不敢下去。”由于这条河主要是冰雪融水,每次过河,他都觉得河水特别凉。“脚疼得受不了但是没办法,得让孩子上学啊。”他觉得王勇老师义务摆渡这么多年,帮了大伙很大的忙,他自己从心里感谢王勇。

部分村民被迫搬家

有河却没有桥,这种现实不能不让人尴尬。村里很多人家在权衡再三之后,选择了搬家。
碑沟村一共有3个村民组分布在河流南岸,分别是碑沟村7组、8组、15组,原本人口比现在要多,但是一些有条件的人家,陆陆续续都搬走了。村民王俊国称,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原本有将近100人,现在已经搬走了一半了,全组还剩下51个人。
他们搬家的理由,大多数都是跟孩子有关。居住在河流南岸的父母们,几乎都有过背着自己孩子过河的经历。他们自己可以尽量减少外出的次数,但是自己的孩子从一年级起,就要每天早起上学。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人家,都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受苦。
现在每天跟随王勇上学的7名学生中,大部分只有10岁,最远的一个孩子每天要走将近两个小时的路才能到达学校。为了不迟到,早上4点钟,这些孩子就必须起床,简单吃些东西,就奔向河边。

王勇从调回碑沟村当老师起,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到今年已经是第20个年头了。他说自己从来不敢赖床,因为每一天的早上,孩子们都会准时出现在河边。山里温度低,如果他出门晚了,这些孩子就要被冻坏了。这些孩子从七八岁起就要养成这样的作息规律,至少要坚持6年,直到小学毕业。

交通不便引发问题

交通不便引发了更为严重的问题。王勇老师告诉记者,碑沟村全村现在已经有几十个“光棍”讨不到老婆,其中年龄大一些的已经四五十岁。村子本身就不富裕,村里的女孩大都选择了嫁到外面去,而外面的女孩却没人愿意进来。
学校的招生也受到了影响。碑沟村小学一共6个年级,一共只有52名学生,人数最少的6年级班现在只有5名学生。学校主任吕宝坤分析,一方面是因为“光棍”找不到老婆,村里孩子总数减少,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不忍让孩子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直接把孩子送到了镇上的学校念书。学校一位老师说:“好好念书是这些孩子走出山沟的唯一出路,他们中念书好的那些,以后都不会选择回来。”

一条大河阻碍了他们这么多年,为何至今没有一座桥?记者试图打听其中的原因。村民说,这个地方太贫穷,凭村里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这项工程,而外面的人,也从来没有关注过这个地方。

记者手记:谁能帮他们改变命运?

“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介入,碑沟村的村民只能等到2013年以后,才有可能盼来修桥的消息。”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我怕村民们等不起。
自从做上记者,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碑沟村是我去过的最偏僻的一个地方,四周除了大山就是江水,与外界联系非常困难。“九沟十八岔”,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这里的村民收入少,但是他们却有着外人少有的淳朴,他们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有一座桥,把这片土地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

三四月份,河水正处于枯水期,王勇老师的铁船开不了,他就组织几个人临时搭了个小木桥,但是没几天木桥就被河水冲走了。王老师只好每天坚持借别人的小船摇橹渡河,有时候借不到,他就背着这些学生趟过冰冷的河水。记者随他走了一趟,过河之后发现,自己的裤子、鞋、袜子全都湿透了,冰冷的衣服沾满了路边的泥土。河流南岸的父母们,几乎都有过背着自己孩子过河的经历,一年一年,他们一直是这样度过。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越发感觉到他们对桥的盼望是那么的强烈。
每次对话,我越发感觉到他们对桥的渴望,我决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试着帮帮他们。我知道我的力量很有限,但是读者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希望能借助你们的力量,去改变他们祖祖辈辈的命运。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看到本篇报道被王勇老师20年如一日的事迹所打动,或者看到当地人过河的艰难,心底深处感到一丝不忍。也许你的善心会改变这里人们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也许通往彼岸之桥就是你们一砖一瓦的积累。那么就请您为他们奉献上自己的一片爱心。我们也非常欢迎社会上有爱心的企业和其他团体能为他们贡献一份力量。
 

公司简介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网络营销 - 网站地图
大连搬家网版权所有
©1909-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