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棚屋10岁孤儿只想有个家》――本报4月12日刊登的一篇文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十年前,裴爷爷的老伴在北京西站的厕所里捡回了一个弃婴,将其收养并起名裴京。2005年,裴奶奶去世,裴爷爷依靠捡垃圾换来的钱将裴京抚养至今,祖孙俩住在一间半露天的棚屋内。
在得知孤儿裴京的遭遇后,数十名热心读者致电本报,表示愿意向祖孙俩提供帮助。
上周日,在北京市协作者文化传播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协作者”)的5名志愿者和孙老师的帮助下,祖孙俩顺利入住新家。在这间不大的平房里,小裴京终于不用再担心刮风下雨了。
搬家
搬离棚屋老人带上“破家当”
早上8点半,5名志愿者和孙老师如约来到位于丰台区小井村的棚屋旁。
岁的裴京穿着一身黑色运动服,在屋子外跑来跑去,看到有人走过来,立刻跑上前去打招呼。这和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时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谢谢,真是谢谢你们。”年已七旬的裴爷爷冲着志愿者们说这话时,眼眶有些湿润。“昨天晚上我和孩子都特别高兴,到很晚才睡。”老人悄悄对记者说。
祖孙俩的家当早已收拾好了:三包用被单裹起来的旧被褥、旧衣服,四个破旧的铁锅,一把生锈的鼓风机。
为了帮裴爷爷搬家,孙老师和一名志愿者各开了一辆车。很快,大家就把东西都搬上了车。8时45分,离开棚屋时,老人每走一步,都要回头看一眼。
路上,裴京拿出手帕给叔叔阿姨们擦手上的灰。“我知道,我的新家是个房子,住在房子里,我和爷爷就不怕刮风下雨了。”孩子说。
新家
换上校服裴京逛起新校园
上午9时15分,一行人来到位于大兴区西红门的创新学校。
裴京的新家就是校外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平房,屋里有一张上下铺的铁床、一个小柜子和一面镜子。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屋子很快被打扫干净,被褥也铺好了,裴京也换上了记者带来的新衣服,站在镜子前的他笑得挺得意。“变样子啦,我都不敢认你啦。”裴爷爷跟孙子开着玩笑。
“学校里有洗衣机和澡堂,冬天有个电暖器会拿过来。”孙老师说,“你们缺什么生活必需品,我们都会尽量给解决。”
听着这个年近40岁的中年男人说话,裴爷爷不住地点头。
据孙老师介绍,创新学校是一所民办打工子弟学校,从学前班到初二年级,共有700多名学生,都是来自打工者的家庭。
学校安排裴京上小学三年级,食堂每天会为裴爷爷和其孙子提供三餐,而包括学杂费和食宿费用在内的一切都是免费的。
为了欢迎祖孙俩的到来,学校食堂特意包了三鲜馅的饺子。兴奋了一上午的裴京一连吃了三碗。
我都记不得上一次吃饺子是啥时候了。”看着孙子埋头吃饭,裴爷爷眯着笑眼说。(下转B02版)
就要搬家了,裴爷爷祖孙俩爬到屋顶,把一些存在这里的家当取了出来
新家是间小平房,屋里有上下铺,裴京说,住在房子里,他再不会怕风吹雨淋了
穿上记者送来的新衣服,裴京开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