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到了,对于回不了家或者没打算回家过节的人来说,乡愁是他们最大的情思。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心情也会在无意间被放大。人情冷暖浓缩着家的温暖,浓缩着社会的爱。
中秋节到了,对于回不了家或者没打算回家过节的人来说,乡愁是他们最大的情思。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心情也会在无意间被放大。民工兄弟们想家的时候会掂量掂量手中的盘缠;异国学子们想家的时候会给自己许一个愿望;敬老院里,老人们如果都有子女的关心何尝不想回家;少管所里,被减刑的失足少年们,见到母亲的那一刻,又是何种珍惜人生的心情……这一切,都在中秋月圆之日汇聚,人情冷暖浓缩着家的温暖,浓缩着社会的爱。
心里的计划
中秋不回家,国庆再来补
今年中秋和国庆的假期安排被网友称为“史上最折腾假期”,如何安排中秋三天的假期?记者昨天采访发现,家在外地的大学生和小白领们,很多人都选择了留守南京,等到国庆回家再补过中秋。而且,这些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年轻人并不寂寞,中秋团圆夜,不少都玩起了“拼团圆”。
白领“设宴”拼团圆
我们打算自己做中秋大餐,刚买菜回来……”在南京工作的盐城姑娘小马,昨天下午在微博上播报着自己的中秋节动向。中秋之夜,她把几个老家也在外地的朋友邀到自己租住的小屋里来过节,她们一致觉得上馆子花费大也没气氛,不如自己在家里做菜吃。这不,之前小何发出聚会通知时,就声明每人要做一个菜,要不然不给吃。昨天下午记者跟小马连线时,几个女孩正在厨房里忙得不亦乐乎,菜单报出来着实诱人:“有红烧鸡翅,有清蒸鱼,有拔丝土豆……还有排骨汤哦!”小马还说,客厅里已经摆好了一张圆桌,图的就是个团团圆圆,“从我搬进小屋起,今天是最温馨的一天。”
不能回家过节,小马心里多少还是有些遗憾的,因为今年是她工作后离开家的第一年。她说实在是因为今年中秋和国庆挨得太近,三天假期之后工作六天就是国庆七天长假,来来回回太折腾,所以还是决定等国庆长假时再回家和家人好好聚一聚,补过中秋节。眼下,她心里的遗憾因为和朋友的相聚而填补了许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也是团圆节,晚上我们还会和各自的父母打电话呢,也让爸爸妈妈感受到我们这里的气氛,让他们知道我们并不孤独。”
大学生拼餐过中秋
尽管这次是“史上最折腾假期”,但是南京很多高校大学生选择了不折腾,不回家过中秋。昨天记者乘坐地铁时就发现和以往过节学生都回家不同,这次很多大学生选择了留守,他们成群结伴地赶着坐地铁到市中心来过节,而且不少学生拼吃过中秋。
其实我家不远,我是南通海安的,回家也就两个半小时路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三学生高书林告诉记者,尽管如此,他事前就决定了不回家。他说,之前他看过放假安排,实在太折腾了,中秋放3天,再上6天课,又要放国庆7天长假了。”他说,如果这次回家,呆上三天,下周又要跑回家了,不但人折腾,来回还搭路费钱,所以索性中秋不回家了,国庆再回家和家人好好聚聚。“父母也很理解说是国庆回来再补过中秋。“他说,他们全班54人,只有不到10人选择了中秋回家,主要是南京本地的,或是路程只有1个多小时的。
那么中秋节怎么过?高书林说同学们都不回家,大家一块过,其实挺热闹的。晚上他们决定一起找个饭馆拼吃,大家AA制,吃个同学中秋团圆宴,当然吃完饭后还有节目,他们已经约好了去唱歌,“不回家的中秋也一样精彩。”快报记者 王凡 赵丹丹
心里的愿望
吃月饼在自己国家是一种时尚
洋学生想做旗袍,也很想家
昨天傍晚,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大草坪上,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留学生们欢聚一堂,唱起了脍炙人口的《明月几时有》。为了让留学生们更好地体验中国文化的精髓,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开展了主题文化交流活动。
难以忘记初次见你,一双迷人的眼睛……”当马来西亚留学生阿布唱起了风靡一时的“流星花园”主题歌《情非得已》时,他清澈的嗓音马上吸引了现场所有的观众。很多留学生对月饼都情有独钟,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吃月饼是一种时尚。法国女生李莉告诉记者,西方也有团圆的节日,不过不是中秋节,而是圣诞节。
意大利女孩玛曼莎刚到中国几天,就给自己取了一个很应景的名字——小月。小月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套中国传统的旗袍。“在韩国我们也过中秋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现在我离开家乡,不能和家人团聚,我特别想家,想念亲人和朋友。”韩国留学生郑银珠说。(周伟 夏焱 谢静娴)
心里的算盘
挣的钱要养家,过节和平时吃的一样
昨天是中秋节,那些和城市人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民工,却依然安静地在这个城市的一隅默默守望。
笑容中带着几分惆怅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安德门民工市场,因为放假,市场大门紧闭着,但仍有好几个民工在路边小店的屋檐下避雨,他们或坐或站着在等工作。
47岁的秦河生来自安徽滁州,皮肤晒得黝黑,一说话就笑,笑容憨憨的。由于没什么技术,他主要做装卸、搬运工。秦河生说,虽然老家靠得近,两个小时车程也就到了,但由于没挣到什么钱,所以自己不好意思回去。“我最近一直想换个地方干活,之前在西善桥那个工厂,老板不厚道,一个月就给1200元,还不包吃住。更不用说签合同,缴保险了。”秦河生告诉记者,中秋节后面还有国庆节,活儿比较多,所以最近他天天往民工市场跑,这次他想换个包吃包住的单位,苦一点没关系。
记者问他中秋节打算怎么过,秦河生说:“平时吃什么,过节就吃什么,挣的钱还得养家,儿子已经上高二了,快要考大学,还有一大笔钱要花呢,可不能在吃上面浪费了。”秦河生说,平时一顿饭三元钱,晚上就吃个馒头。“苦倒不苦,就是有点想家。”提起安徽的家人,秦河生的笑容有几分惆怅。
睡觉不如加班挣钱
25岁的缈振强于中秋节前一天在南京安德门民工市场找到了工作,昨天他又陪着老乡一起来找工作,缈振强告诉记者,他明天就去上工了,是到江宁的一家电子厂,因为中专学的是数控车床,老板给的工资还不错,包吃住再给1500元工资。“不加班只有底薪,工资就会少很多,”缈振强表示,不加班也是在宿舍睡觉,还不如加班赚些钱。因此,今年的中秋节假期就不回老家了,他大部分时间都要加班。
缈振强告诉记者,宿迁的老家还有田,农忙时会被家里人叫回去忙一阵子。但是以后父母老了土地怎么处理他还没想过,自己肯定不会回去种了,也不会种。他很喜欢南京,想留下来成家立业,所以现在他要靠自己的一门技术,努力挣钱,拼命攒钱。(项凤华)
调查
九成新生代进城务工者一年回家一次
今年上半年,江苏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约请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邹农俭等专家学者对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记者昨天获悉,调查结果日前出炉,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城市落户的意愿强烈,他们希望被称为“工人”,而不是“农民工”。
近六成人愿意在城市落户
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未婚的比例较大。从调查数据看出,老一代农民工的未婚比例为4.6%,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未婚比例占62%,而且在新生代农民工未婚者中,男性居多。他们刚从学校毕业,结婚对于他们来说为时尚早。
新生代农民工一旦出门了,很少有人想回老家。调查显示,2009年全年回老家的次数,绝大部分在5次以内,其中95.1%的人仅回家1次。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回老家的原因,选择没时间、经济原因、离家太远、没有必要和另有原因的比例分别是40.3%、20.1%、18%、9.7%、11.9%。同时,调查还显示有59.4%的人愿意在当地落户,即接近六成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在城市落户。在苏南一些城市的访谈中,当问到是否愿意留在城市时,有不少人表示:“愿意留在城市,不可能回家种田”、“想在城市落户,让子女以后都生活在城市”。
大多不愿被叫“农民工”
调查显示,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很少接触农业生产活动。进城已经是他们的不二选择。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属于工人群体,而仅有8%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他们对于制度意义上的农民身份的认同越来越低,已经具有第二代移民的心理特点。他们参照群体是城市里的人。(项凤华)
心里的担心
下雨天怕摔伤,还是选择留在敬老院
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敬老院的老人们有的被家人接走去吃团圆饭,有的则担心雨天路滑摔伤,选择在敬老院食堂聚餐过节。
在五老村街道老年公寓,记者看到悠闲的老人们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散步。80多岁的刘老先生介绍道,整个老年公寓有39个老人,最大的97岁高龄。昨天是中秋节,不少老人的儿女、孙子孙女带着补品和月饼等来看望老人,老年公寓也给老人们发了月饼和梨。住在老年公寓二楼的陈老先生今年已经91岁高龄,早上9点多,他就被住在解放路附近的女儿接回去过中秋节了。老年公寓的食堂也为老人们准备了丰盛的节日午餐,有整鸡、红烧鱼、红烧鸭、煮干丝、香肠、蛋饼、菠菜粉丝炖牛肉、黄鳝炒洋葱、蛋饺杂烩汤等近20道菜。负责伙食的王阿姨前天晚上一直忙到12点半才睡觉,昨天又起了个大早,凌晨4点多就起床做菜,就是为了让老人们吃到一顿丰盛的节日午餐。
老人们吃的东西都要煮得很烂,所以煮的时间久,不过看到他们吃得开心,我也跟着高兴。”王阿姨笑着说。
昨天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玄武区富贵社区老年照料中心时,正碰到76岁的尹老先生与老伴一起来看望姐姐。老姐姐86岁了,没有子女,住在敬老院里。尹老先生带来月饼、衣物等。“早上感觉天气凉了,担心她穿不暖和,就急急忙忙地过来了。”尹老先生感动地说,“这个敬老院服务不错,工作人员给姐姐洗衣服、洗脚、喂饭,让人放心。”
记者采访时,不时有家属拎着礼物来看望老人。敬老院苏院长说,这里共有60多位老人,其中85岁以上的有20多人,90岁以上的有15人。中秋节三分之一的老人被子孙接回家过节了。因为下雨路滑,担心摔伤,许多人不愿回家。敬老院给留下来的老人们加餐,但老人们进食需要将食物打成糊状,所以选择了比较容易煮烂的菜,比如豆腐鱼头汤、红烧五花肉、煮南瓜、烧鸭腿等等。(朱蓓 赵守诚)
心里的呐喊
精神病院里,她好想丈夫来接她
昨天是中秋节,一早吃完月饼的孙玉英(化名)就缠着护士长徐昭君,让她给家里人打个电话,让家里人来看看她,并带她回家过节。电话接通了,回复是“有时间就过来”。徐昭君只能安抚孙玉英,说家里人要加班,过几天就会来看她。记者昨天从南京市青龙山精神病院获悉,有这样一群精神病人,他们常年住在院里,10年、20年、30年……最长的已经住了53年,即使在中秋节这样的团圆夜,他们也回不了家。
让我老公来接我吧”
昨天中午,记者走进青龙山精神病院第九病区的餐厅,这里是精神病人吃饭的地方,也是平时自由活动的场所。记者来到这里时,约有30多名病人在大厅里,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坐在凳子上打瞌睡,更多的是坐着发呆。
一名叫孙玉英的女病人看到记者,便上来打招呼,“你好,你能不能帮我一个忙?”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已经磨损的纸,“你看,这是我家地址,你帮我带个信,让我老公来接我回家。我就回家住几天,再回来,我太想家了……”
她很可怜,每次查房的时候,都缠着我要打电话回家,碰到外面的人就让人家给她带信。5年了,她家里人一次都没来过。”九病区的护士长徐昭君告诉记者,对滞留在医院的病人,在他们治疗半年左右病情稳定的时候,医院都会通知其家人接他们回家。因为在精神病院这个狭小的环境里,生活完全没有质量可言。可是,很多家人往往不愿来接。
老公说“真的受够了”
在护士长办公室,“她想家,想让你去看看她!”徐昭君拨通了电话,孙玉英的老公在电话里说:“是吗?这个家还有什么想的?该砸的都让她砸了。她太可怕了,她甚至拿开水去烫我,我怎么能让她回家呢?”他一声长叹,声音中充满疲惫。“我不敢去看她,就怕她缠着让我带她回家,我真的受够了。”
在徐昭君的劝说下,他才同意过些天不忙时去看院中的妻子。
他们更需家人的爱
医生认为精神病人可怜,但精神病人却认为自己可悲。“我不愿离开这儿,因为外面的人像看怪物一样看我。”患者孙玉英苦笑着说。对此,患者们大多有同感,离开医院,没人和他们说话,没人和他们做朋友,在这样的氛围下,他们难以融入社会。
为他们治疗,让他们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徐昭君告诉记者,在他们医院,多数病人是可以通过治疗回到社会的。一般病人治疗3个月到半年就可以回归社会,最长的也不应该超过9个月。但很多精神病人在医院一住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家人无法照顾和世俗的偏见等多重原因,使得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的道路艰难而漫长。很多病人在医院一住就住到老,医院每年都会为一些老年病人送终,但通知家属来办理后事,有的连家属都联系不上。一个人就这样走完一生,常常让他们感慨万千。(项凤华)
心里的坚定
少管所里,播放他的创业故事
昨天上午,江苏省政协主席张连珍又一次来到了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这是她第12次到这儿和服刑的未成年犯们一起共度中秋。在押的未成年犯们都和张连珍很熟悉,亲切地称呼她为“张妈妈”,“张妈妈”这次带来的不仅有月饼,还有一台以演出为形式的主题帮教活动。
特殊的学校
在第一个由服刑人员组成的艺术团的开场歌舞表演后,两段录像介绍了两名由这儿出狱的服刑人员的现状。引起记者注意的是其中的一名来自徐州的刑满释放人员小斌(化名),他在两年前出狱,现在已经成为一名靠劳动获得成功的个体业主。
小斌今年20出头,因斗殴被判4年7个月。站在记者面前的小斌身材粗壮,手上刻着刺青。他告诉记者说,自己出狱后也有曾经跟过的“大哥”让他去赌场“看场子”,自己也曾一度动摇,但几年的牢狱生活让他回到了理智。
我坚决表示不再走那条路了,”他说,自己在家人的支持下先开了一年多的车,后来回到了老家寻找创业机会。小斌在服刑期间学得的一门手艺帮了他大忙:修缝纫机。因为对机械感兴趣,他在服刑期间学透了修理技术。在老家,他发现家乡的服装厂很多,但懂维修的人几乎没有,于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为一家服装厂修好了机器,对方给了他200元报酬。
后来,老板让我去他厂里打工,一个月给3000元左右的工资,”小斌说,自己考虑了一下之后回绝了这份在家乡很不错的工作,而是选择了自主创业,为多家服装厂同时提供维修服务,而且是“包月”收取佣金。
目前,他手里有五个客户,每个月收取千元以上的报酬,同时他和家人一起开设了一家网吧。自食其力让小斌过得幸福而安心,现在他已娶妻生子,成功回归社会。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讲话中,张连珍一直以“孩子们”称呼这些别人眼中的少年犯。
据介绍,12年来由该所走出去的未成年服刑人员守法率达到了98%以上,54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