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处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正处于高速增长期,能源需求不断加大,城镇化进程也将进一步提速,由此给污染减排带来较大压力。
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重庆环保工作,自“十一五”开局之年就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在众多政策合力支撑、各部门协调联动的背景下,重庆市环保部门执行严格的污染减排经济政策,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全面开展“绿色信贷”工作等。
重庆种种减排措施,充满了创新和坚毅,也充满了艰辛和困难。每家企业的情况如何,数据的统计,资金的短缺,搬迁关停的实际困难,无不是减排工作者翻越的一座又一座大山。
截至2010年上半年,重庆市累计完成402项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454项二氧化硫减排项目。2005年~2009年,重庆主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和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主城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2005年~2009年,“三江”重庆段水质满足Ⅱ类的断面比例均在80%以上,其中2009年更是达到91.3%。
中国环境报通讯员 阎杰 记者 聂廷勇
“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推进城乡统筹等等,绝不能当成套话、口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自重庆履职以来反复强调这句话。
重庆市长黄奇帆于2010年7月强调,“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城区不得引进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行业,强化节能降耗减排工作,积极开展全国节能减排示范区和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
2009年国务院3号文件颁布以后,对重庆环保工作提出了战略性目标:要求重庆“树立生态立市和环境优先的理念,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设森林城市”。
在重庆市环保局,记者见到了负责污染减排工作的副处长牟燕,她对记者表示,“十一五”期间重庆严格按照国家及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紧紧围绕《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的批复》和《“十一五”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经过艰辛努力,确保了污染减排工作取得较大成效,促进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优化了经济发展。
建立重大决策出台前会商制度
截至2010年上半年,重庆市累计完成402项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削减化学需氧量15.98万吨,其中,扣除12.88万吨新增量,实际减排3.1万吨。同时,重庆还完成了454项二氧化硫减排项目,削减二氧化硫29.54万吨,在扣除19.3万吨新增量后,实际减排10.24万吨。
完成这两大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其直接利好便是重庆空气质量的提高。2005年~2009年,重庆主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和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主城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在保证百姓呼吸清新空气的同时,重庆还高度重视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据悉,2005年~2009年,“三江”重庆段水质满足Ⅱ类的断面比例均在80%以上,其中2009年更是达到91.3%。
重庆水务集团拥有重庆主城区90%的自来水处理能力和重庆全市97%的污水处理能力。集团投入116亿元用于“净水”工程,在与重庆环保部门的积极配合中,有效保障了重庆百姓的饮用水安全。据悉,目前重庆供水水质列全国46个大中城市前10位。
在减排的同时,重庆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方式。
2008年3月,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要求工业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必须达到国家水平以上,从源头上控制“两高”项目上马。大力发展污染物排放量小、附加值高的产业,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重庆本有“充分理由”沿着那些先富起来地区走过的路线复制前行。然而,重庆选择了超越。当中西部地区苦思冥想拼抢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地、却受到东南亚地区优势竞争夹击之时,重庆一举引进一条巨大的IT产业链,一个以外销为主、年产4000万台笔记本电脑、产值2000多亿元的IT业集群奇迹般崛起。
此外,重庆还积极推动主城区企业实施环保搬迁。环保搬迁按照“退城进园、搬大搬强、消除污染”的原则推进,促进搬迁企业提升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以重钢集团为例,实施环保搬迁后的重钢集团将建成我国最大的船舶用钢精品基地和西部最大的钢铁企业。
目前,重庆所确定的天然气化工产业、软件及外包产业、信息家电产业等九大新兴工业集群中,已没有重污染产业,有效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中央政府反复强调各地方政府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今,环保部门一改以往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的相对“弱势”地位,参与政府重大决策过程拥有了更多“话语权”。
2008年3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重庆市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规定重大决策必须经过充分的环境影响论证,招商引资项目需要环保部门提前介入。
同时,重庆建立了重大决策、重点项目出台前的会商制度,凡是有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都要听取环保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环保部门则对决策、政策、项目实施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充分论证,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收。
出台总量减排考核办法
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环保工作。200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一行到环境保护部,与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等畅谈了重庆环保工作。环境保护部表示将加大对重庆环保的支持力度。
自“十一五”开局之年,重庆就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节能减排办公室和总量减排办公室,统筹解决重庆减排工作存在的问题。
重庆各部门分工合作,形成联动格局。环保部门与发改委等部门和市水务集团等企业密切配合,定期或不定期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营,污水管网建设等情况互通信息,交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执行情况。
在华能重庆珞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记者了解到,为了提高脱硫系统的投运率,企业非常重视综合治理脱硫装置工作。于2008年启动二期脱硫装置全进烟改造工作后,系统脱硫率由80%上升到97%,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7685吨。
在众多政策合力支撑、各部门协调联动的背景下,重庆环保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创新减排工作机制。
重庆环保部门执行严格的污染减排经济政策,在脱硫电价和污水处理厂水质核定两项工作中,重庆将脱硫电价与设施综合脱硫效率挂钩、与在线监测的建设和运行挂钩,同时,由环保部门对重庆46座污水处理厂核定出水水质,并将核定数据作为拨付污水处理费的依据。
同时,重庆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2009年9月,《重庆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试点方案》正式颁布,批准成立重庆排污交易管理中心,并于当年12月25日成功进行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权首批交易。今年8月,《重庆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也正式实施。
此外,重庆全面开展了“绿色信贷”工作。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印发了《重庆市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试点暂行办法》,重点考核“贯彻落实国家绿色信贷政策”、“节能环保贷款余额增速”等指标。重庆环保部门定期向其提供相关环保信息,将“环评”、“建设项目‘三同时’”、“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等环保信息纳入其征信系统,促进企业诚信排污、守法排污。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重庆环保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路径。工作方式的创新根本上还需要各种制度作保障,重庆环保部门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批项目核总量制度”、“计划管理制度”、“督办预警制度”和“考核问责制度”等4类制度措施。
2008年11月,重庆环保局印发了《关于印发重庆市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把污染物总量指标作为审批项目环评的先行条件,将总量控制作为环保验收的基本要求。
2008年12月,重庆环保局印发了《关于印发重庆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预警制度(试行)的通知》,针对污染减排机制未建立或不完善、污染减排项目进度滞后、污染防治设施运行不正常等问题进行了及时督办,并就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预警。截至2010年上半年,重庆节能减排办公室共发出了132份预警通报,促进相关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根据《重庆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规定,重庆将污染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区县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内容当中。2008年和2009年,重庆先后对铜梁县、大足县、长寿区和潼南县实施了“区域限批”措施。
借创模之机持续推进减排
2010年,重庆成为国务院所确定的全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同时,重庆地处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正处于高速增长期,能源需求仍在不断加大,城镇化进程也将进一步提速,由此给污染减排带来较大压力。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从全国来看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而在待发达地区则是一条腿短、一条腿更短。在这种情况下,类似重庆这样的待发达地区,究竟如何持续践行科学发展观,如何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值得我们关注。
2010年5月召开的重庆市政府第70次常务会议上,《重庆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2010年~2013年)》获得通过,标志着重庆正式向中国城市环境保护的最高荣誉发起冲刺。
重庆市长黄奇帆要求,“主城各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要把创模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平台。”
相对以往以GDP增长为单一目标的传统发展模式,科学发展的目标显然是多维度的集束目标群。其中,城市环境是否改善,市民能否共享环保成果,日益成为评价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准。
创模工作涉及五大类共26项指标,重庆尚有11项指标未合格。到2013年验收之前,重庆将重点突破次级河流污染严重、空气质量改善难度大、公众环保满意度不达标和万元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强度不达标四大难点问题。重庆将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之机,持续推进总量减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