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 宇 陈红兵 张宏斌 罗红明
滩涂围垦、滩涂围养、海风发电……,东台有太多的大海元素;作为上海市民的菜园、北花园以及承接其产业转移的产业园,东台又有众多的上海情结。坐拥黄海、眺望上海,东台深深地烙着"海"的印记。
月下旬,随着国有大型装备制造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在东台的正式落户,东台与上海的无缝对接态势悄然形成。去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地处黄海之滨的东台,瞄准"上海北花园、海上新东台"的发展定位,主动策应沿海开发,接受上海辐射,坚持错位发展,以特取胜,"两海战略"让东台唱响海的赞歌。
政府主导入沪"吆喝",求得百花满园
一只脚踏在上海,另一只脚却跨入东台。承南接北,作为苏北接轨上海的第一站,东台与上海地脉相近、人脉相亲、文脉相通。苏通大桥的开通,为东台接轨上海架设起一条快速通道,东台快速融入上海两小时经济圈。上世纪70年代,一批激情满怀的上海知青在这里扎根兴业,创业有成。近年来,东台为了谋求大突破,实现新跨越,积极承接上海的产业梯度转移,在实现与上海"无缝对接"中获得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长久动力。
台,一个拥有"上海的区位优势,江苏的政策优势,苏北的成本优势"的沿海中心节点。接轨上海,如何找准自身的优势资源和发展瓶颈,制定发展战略,寻求重点突破,实现系统接轨?
东台没有坐等机遇,而是走进上海,研究上海,学习上海。上海浦江两岸1600余家企业受用地瓶颈制约急需搬迁转移,接轨上海面临诸多机遇。东台市为此专题召开"接轨上海,加快城市发展"专题报告会,邀请专家学者问诊把脉,最后形成这样的共识: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东台要把更多地功夫下在研究与上海的互补关系上,使接轨成为各自的内在需要,成为真正的对接。
东台与上海的深度接轨,起点在于互动共赢,过程是优势链接,目标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两地的对接序幕多年前其实已经拉开。东台市每年都在上海举行名特优农副产品展示会、"金东台"经济社会发展汇报会、"约请500强 聚焦'金东台'"(上海)投资推介会等经贸活动。这两年,东台"走出去"对接上海,在生态农业、旅游经济、传统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活动,了解沪上相关企业动态,摸清近期搬迁转移企业的搬迁要求和承接条件,找准了兴奋点。他们为此在上海建立了接轨上海工作站,抽调人员长期驻站办工,架起友谊和发展的桥梁,组织开展上海产业结构状况调研,收集产业发展动态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008年4月中旬,东台市借苏通大桥开通这一契机,更是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大接轨上海的力度,在上海举办"金东台"经济社会发展(上海)汇报会,邀请客商220多名,集中签约项目30个,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其中协议利用外资1.8亿美元。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刚刚出炉,东台又于2009年7月31日乘风来沪"借力出海",在上海举行"绿色产业暨科技合作恳谈会",以其发展机遇、独特优势和人文环境,吸引了300多名上海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和商界精英。与会者为东台沿海开发绿色定位称道叫好,积极建言献策,签约34项,投资额51.6亿元。这次签约合作项目科技含量高,其中有太阳能光伏产业研发、船舶配件、芯片封装、模块开发等项目引领产业潮流。投资的项目单期大,种类多,前景好,涉及机械制造、能源开发、生态旅游、医药制品等21个项目,最大的项目投资额达18亿。去年,东台先后两次到上海寻求合作,谋求双赢。"先头部队"抢滩上海,鼓足农民口袋
由于有临沪的地理优势,东台农业率先融入上海经济圈。
东台一直是上海等长三角大中城市的菜篮子――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每年5月份的清晨,数十辆满载西瓜的卡车开始从东台向上海进发。都说上海的门坎高难跨,可东台的西瓜在上海一上市,上海最大的沪西批发市场就拉出了横幅:"热烈欢迎东台瓜农到沪西市场销售!"《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媒体报道称"东台西瓜甜透上海滩"。这是东台农业接轨上海的一个缩影。
东台农业靠优质和规模而强盛,一直深受上海市民的青睐。不仅如此,近年来,东台乘东台西瓜上市之时,到上海举行展销会,万名农民经纪人进驻上海,全方位推介东台农副产品,请上海市领导到场造势,寻求合作空间。
目前,东台已有80多个农副产品与上海20多家大型超市建立起合作关系。上海沪西市场、七宝市场、曹安市场等11个市场经理与东台签订瓜果菜包销合同,仅此一项,可使东台农民增收2亿元。
一扇扇农产品的外销窗口在东台人铿锵的脚步声中打开。有了在上海、南京、常州等大城市建立的2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外销"直通车",该市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很快打开市场,90多个名特优农产品打入超市销售,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农产品出口创汇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达到9200万美元,年增长8.2%。产业转移优势互补,绘就双赢宏图
如果说农业的接轨是东台接轨上海的试金石,那么放大优势求发展,从局限于农副产品销售扩展到产业互利互动、提档升级的工业接轨,则是东台接轨上海的理性飞跃。东台已经从"民间自发"转到"政府主导",完成了从"感性接轨"向"理性接轨"的转型,实现了"接轨上海"的新跨越。
一方面东台重点吸纳有利于资本高效增值的技术管理要素,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要素,上海电气在东台的投资就是一个佐证。这是一个低碳经济的无碳能源产业链,生态、环保、可再生。央企大鳄神华集团抢滩东台,在东台沿海建起20万千瓦的特大风电场。广阔的风电市场,为东台引来了一批批风电设备制造商。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与神华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100台2MW共20万千瓦近10亿元的合作意向。今年2月2日上午,为了配合神华风电产业规划,总投资15亿元的上海电气风电设备东台制造项目举行盛大的开工典礼,该项目生产2MW陆上风机和3.6MW海上风机。上海泰胜风电公司也是风电场的前延企业,该公司是中国知名的风力发电机配套塔架专业制造商,先后在东台分两期投资数亿元新上风电塔架生产项目。由于有这两家沪企的加盟,东台也因此成为苏北最大的风电设备生产基地。
另一方面,走出产业雷同、产品同构的劣境,实现错位发展。上海新闵(东台)重型锻造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重型锻造项目由上海新闵重型锻造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7.2亿元,主要生产重型机械制造管件及锻造件,产品广泛应用于火力发电、核电、化工、军工船舶等领域,已于今年2月份开工建设, 11月份将竣工投产。上海矽钢是全国电工钢生产的三大巨头之一,在国内高端电工钢市场上上海矽钢占有100%,中端产品国内市场也占到20%。总投资10亿元的江苏上矽电工钢项目,其首批产品高牌号电工钢一出炉,立即被河北电机厂捷足先登,抢订一空。
把"沿海开发"的机遇用足,通过 "打生态牌,走绿色路,拉产业链,建特色区"这一新型沿海开发理念,东台旨在打造经济发展的强磁场。实行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绿色旅游综合开发,坚持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主动接受长三角产业的梯度转移。目前,东台百里海岸无一化工污染企业。天蓝海阔的自然条件再加上高效快捷的优质服务,让东台发展的软硬环境进一步优化,引得上海客商纷至沓来。该市自接轨上海以来,经济发展增量的50%以上直接或间接来自以上海为轴心的长三角地区。目前,上海已有上海电气、泰胜风电、上海矽钢、新闵锻造等60多家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2009年,该市纳税大户前十强中,上海籍企业就独占两席。今后,该市计划花更大的力气,积极策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到上海这个长三角龙头去找人才、招项目、引资金、学管理,走出一条错位发展、差别竞争的跨越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