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经济形势的看法有不同的观点是正常的,中国人自己的看法和外国人的看法不尽相同也是正常的,但是若是中国人自己看淡自己而外国人却看好中国的话,仅仅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吗?
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日前做了一台特别节目,转播的是中欧工一场论坛,台上有四位嘉宾,两位是中国人,两位是外国人。中国人一位是吴敬琏,一位是许小年;外国人一位是2001年诺贝尔奖得主斯宾塞,一位是中欧的执行院长雷诺教授。
明年的会怎么走?两个中国人给出的走势如出一辙,一季度继续上行,此后拐头向下,突破前期低点,温和地说是两次探底,冷酷点是单边下滑;两个外国人给出的走势也是大同小异,曲曲折折反复向上,雷诺的描绘就是V型反转,斯宾塞则多些震荡。
明年的出口形势会怎么样?两个中国人的回答相对悲观,有认为下滑不止的,有认为升幅为零的;两个外国人的答案则相对乐观,有认为持续上升的,有认为进二退一的。
乐观看好中国出口走势的,对中国GDP也乐观;悲观看淡中国出口走势的,对中国GDP也悲观;反之亦然,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奇怪的是外国人看好,中国人自己不看好。
中国的学者在讨论中喜欢把和结构调整对立起来,认为如果产业结构要调整到位,必然要牺牲但是没有回答另一种结果,那就是如果下来的话,产业结构就能调整到位吗?如果不能又怎么办?同样,在中国学者的概念中,美国经济的好坏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出口,而中国企业的出口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也是一对矛盾,美国经济好了,中国出口就好,而中国出口好了,那么中国经济增长依靠出口的惯性就难以调整,内需就无法启动。而现场一位做出口的企业老板则不以为然,美国经济不好,出口下滑,企业生存都存在问题,向内转一则不是那么好转,二则真转得成产能过剩岂不更加厉害?
那么,雷诺先生为什么对中国经济却如此看好呢?他的答案很有意思,在他看来中国领导人对中国的情况掌握得非常清楚,做人做事非常实在,针对性强,执行力强。因此,中国经济恢复增长没有问题,或者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不会碰到问题,而是总能找到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出路。
这其中的差异其实是思想论和方法论的差异,看你看待事物究竟是绝对和静止呢,还是相对和动态呢?
走势是股市的生命线,要想知道股市的走势必须先对经济走势有一个清楚的判断,经济如此二次探底,股市难免再次暴跌,经济如此V字型反转,股市就有上行的空间。
中国的4万亿经济刺激启动之初,先知先觉的中国学者就一直在警告通货膨胀的危险,但是面对现实的通缩却或视而不见,或束手无策,因为对付通胀,我们的专家有的是现成的办法,那就是收紧银根,一来可以避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焦虑不安,二来可以为过去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寻求平衡。但是现实告诉我们,CPI还在下降,不仅是同比下降,而且环比也在下降,PPI的同比和环比下降幅度更大,通胀在于目前而言只有预期而没有迹象。
但是存款搬家却是真实的,而且在持续。
历史上,中国居民的银行存款搬家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年,1999年7月、10月和11月三次负增长,流出的存款数是900亿;2000年5月、7月和10月三次负增长,流出的存款数是1500亿。第二次发生在2006-2007年,2006年全年流出数是959亿,而2007年则在4月、5月、7月-10月六个月流出9589亿,其中10月流出达5000亿。两次存款搬家都伴随着股市的上涨,1999年股市上涨19.8%,2000年是52%;2006年股市上涨130%,2007年则在10月看到了6124点的历史高点。
第三次银行存款搬家始于2009年7月,当月银行存款流出192亿,8月流出达到880亿,并非巧合的是股指在6月底7月初达到了3478点的反弹高点,而在9月份由于指数暴跌,银行存款出现报复性回流,增加了7633亿,进入10月,搬家势头卷土重来,流出资金达2507亿。
银行存款搬家和股市的发展相互作用,如果说从1664点到3478点的第一波行情在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宽松的信贷资金,那么现在的第二波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居民存款搬家基础上的,搬家的时间越长、越持续,行情走得越稳越远。
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数量上看,第三次存款搬家都在开始阶段而不是在收尾阶段。
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黄油当然也会有。问题是在那么多经理都一致看好后市之后,市场却在短期被逼进了墙角,在基金仓位从78%连续三周加到86%之后,指望谁来给基金抬轿子呢?